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 娱乐

余隆叶小纲聊《大地之歌》 西方的“唐诗”像油画 东方的“唐诗”似水墨

2021年10月20日 17:41 稿件来源:北京晚报

【字体:↑ 大 ↓ 小

  经历了长女死亡等变故后,作曲家马勒不得不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职务,接着又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。百感交集的马勒在汉斯·贝特格《中国之笛》收录的唐诗里找到了慰藉,他选择了其中七首,为两位歌唱家和管弦乐队创作了《大地之歌》;2004年,指挥家余隆感受到了《大地之歌》的文本在当代引发的共鸣,他邀请叶小纲创作一首同名同体裁的现代作品与之呼应。又一部《大地之歌》诞生了,此时距马勒离世已近百年。

  两部跨越了时空的作品,相遇在余隆与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专辑《大地之歌》中。今年早些时候,这张由古典音乐厂牌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制作的专辑已面向全球发行,米歇尔·德扬和布莱恩·杰德、张立萍和沈洋两组歌唱家分别献唱马勒、叶小纲《大地之歌》的声乐部分。近日,借助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的契机,《大地之歌》的创演艺术家们再次相聚,分享了音乐感悟与专辑制作的幕后故事。

  话题在两段音乐的对比中开启。马勒、叶小纲的《大地之歌》第六乐章都以别离为主题,也都选用了孟浩然《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》、王维《送别》两首唐诗,但他们各自写就的音乐充满了奇妙的差异。比如,虽然同样以王维的诗句“但去莫复问,白云无尽时”做结尾,女高音歌唱家米歇尔·德扬献唱的马勒部分中,歌声交织着竖琴、钢片琴灵动闪烁的声响,变幻莫测,叶小纲听出了纠结挣扎以及面对前途的怅然;在自己的创作中,叶小纲加入了一段“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人生”般的笑声,随后川锣、马锣高亢地敲响,再引出隆隆鼓声,仿佛雷雨迫近。

  “这段笑,不是谁都能笑得出来的。”叶小纲听过外国歌唱家演绎的版本,因为没有戏曲功底,笑声只能是干巴巴的“哈哈哈”,张立萍学过京剧,表现效果完全不同。从音乐本身向更深处探寻,是东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。

  “这些古诗,马勒处理起来像一幅幅油画,叶小纲像水墨画,有留白的空间。”余隆觉得很有趣,类似的反差在两部作品中处处存在。马勒《大地之歌》采用了德文文本,孟浩然的“松月生夜凉,风泉满清听”被描绘得格外细致:夜晚有一棵松树,树上有一片月亮,月光洒下带来清凉,然后又听到了泉水的声音……“德国人可能就是要把事情交待得非常清楚,中国人习惯一笔带过,留下很多想象。”余隆也从叶小纲的音乐里品出了中国人才有的“出世”情怀。他记得很多年前,指挥大师李德伦曾说,马勒《大地之歌》应该翻译为“尘世之歌”更为妥帖,因为曲谱中描绘的处处是作曲家“走入凡尘的心情”。

  专辑《大地之歌》像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,平视地浓缩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,但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的回忆里,它经常处在“差一点就录不成”的边缘。去年年底,录制工作在上交音乐厅进行,米歇尔·德扬和布莱恩·杰德需要从国外远道赶来。飞来的路上,米歇尔一度被滞留在法兰克福机场,布莱恩需要从维也纳飞回纽约取一张签证,每张机票都被取消过一两次。录音开始前几天,被脚伤、腰伤困扰的张立萍认为自己状态不对,压力最大的时候,她甚至想过干脆不录了。

 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,何不推迟或取消录制?在余隆看来,这正是需要专辑发声的时刻。在疫情阻碍国际交流的时代背景下,“更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多一分善意和宽容。”当中国人已经对马勒、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作品驾轻就熟,“西方对东方的理解要进入更高的层次。”叶小纲认为,在这个层面上,音乐也许是比文字还要直接的共通语言。

  余隆认为,要想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,还需要更多像叶小纲《大地之歌》一样的作品出现。“不能让外国人一想到中国文化,就只有唐人街、舞狮和小点心。”余隆呼吁,音乐家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,要潜下心来,创作出真正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的深度作品。 (本报记者 高倩)

【编辑:催文东】
要闻回顾
+more
精彩图片
+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