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 侨务

“他乡客”书写“家国情” 读懂侨批故事正当其时

2022年11月24日 09:56 稿件来源:中国新闻网

【字体:↑ 大 ↓ 小

 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(金旭)伴随着华侨出洋谋生,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他们不忘根脉、艰苦奋斗的岁月。如今,这些“信款合一”的特殊家书不仅在博物馆中守护珍贵记忆,也活跃在课堂上、舞台上,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。

  “死后重生为侨批,开辟新路再起行。”19世纪下半叶,布袋戏艺人黄日兴决定在厦门和南洋开办批局,把来自家乡的牵挂传递给远方游子,不料出师不利,遭遇沉船,护送的侨批也全部失落海中。乡亲们不但没有埋怨,反而安慰、鼓励他,给了黄日兴重整旗鼓的信心。

  这一幕来自歌仔戏《侨批》。歌仔戏省级非遗传承人、一级演员庄海蓉是主人公黄日兴的扮演者。她表示,在绵延不断的闽南海洋历史文化中,爱拼敢赢的华侨先辈用“侨批”承载起浓浓的乡愁和叹不尽的流年。

  舞台上,远走南洋的黄日兴在同伴的帮助下逃出金矿,带着华工们的赡家批银和家书返回故土。潦草字迹背后细致入微的关怀给侨眷的生活带来希望;见字如面,漂洋过海的“回批”也让华工有了盼头。

  “正是这些场景触动了黄日兴,他甘愿冒着风险,频繁穿梭于海浪间。手中的一沓沓侨批成为华工连接家庭与侨乡的情感寄托和纽带。”庄海蓉说,黄日兴在历史上确有其人,他创办了厦门第一家专营银信汇款的“日兴批局”,“我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被华侨先辈心系家国的情怀打动,他们从未忘记兑现对家乡、对亲人的承诺”。

  “侨批背后的文化根源来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。”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表示,正是因为重视亲情和家国同构的传统认知深入骨髓,广大海外华侨才会通过侨批侨汇,为民族独立、家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
  虽然侨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,但收藏侨批的各大博物馆内一封封泛黄褶皱的纸页,依然能带领人们走进那段守候锦书鸿雁的岁月。不论是中秋时节那些跃然纸上的“均安”“至盼”和“祈勿慈念”,还是随批附带的中医药处方、药材药品和养生保健方法等,这些平实具体的文字一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。

  “有的侨批书法文字优美,有的侨批拥有专用信笺、信封,这些都能为文物焕发活力提供新思路。”宁一说,要让年轻人读懂侨批文化,需要更多的“打开方式”。博物馆可以集思广益,利用侨批的特点制成博物馆打卡印章、日历,复刻出年代感十足的信纸、笔记本等周边商品,打造出富有侨批风格的“手账”等系列文创。

  “侨批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,各大博物馆需要在侨批内容的整理和解读方面下功夫,挖掘出特定人物、家族、机构、地域等史实素材,把侨批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明晰、多元立体。”宁一表示。(完)

要闻回顾
+more
精彩图片
+more